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Fudan University Joint Research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Finance

復旦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國際金融聯合研究中心

2025香港中文大學-復旦大學國際金融聯合研究中心學術會議

 

2025年5月26日,由復旦大學國際金融學院與香港中文大學(CUHK)聯合主辦的2025香港中文大學-復旦大學國際金融聯合研究中心學術會議(2025 CUHK-FUDAN JRCIF Conference)在復旦大學國際金融學院(以下簡稱“復旦國金”)邯鄲新院區隆重舉行。

 

復旦國金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美國埃默里大學商學院講席教授和副院長、美國金融協會(AFA)候任主席姜緯,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日內瓦國際與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主席Beatrice Weder di Mauro,國際諮詢委員會聯席主席、金融經濟學學術訪問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魏尚進,復旦國金執行院長、金融學教授錢軍,香港中文大學偉倫經濟學教授及經濟系主任宋錚,經濟學教授林曙,金融學助理教授羅丹,經濟學助理教授黃吉,新加坡管理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焦陽,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經濟系助理教授陳拓,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副院長、復旦大學創新與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寇宗來,復旦國金副院長、金融學教授高華聲,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復旦國金禮聘教授王永欽,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金融學副教授江峰,復旦國金金融學副教授蔣亮,金融學副教授馬暢出席本次會議,學者們圍繞人工智慧、氣候變化、人力資本投資、貨幣政策等前沿議題展開深度研討,共商國際金融領域的學術與實踐挑戰。

錢軍教授代表學院作歡迎致辭。他對參會學者蒞臨復旦大學國際金融學院新大樓表示熱烈歡迎,指出這是新大樓首次舉辦學術活動,具有特殊意義。他介紹此次會議是與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的聯合會議,也是雙方第二次年度聯合會議,兩校共建的聯合研究中心旨在聚焦上海與香港作為中國全球金融中心的定位差異與協同路徑,探索兩地在宏觀金融、資本市場聯動等領域的合作潛力,同時兼顧學術研究與應用研究。他希望各位專家學者充分發揮所長,從學術研究與應用實踐雙重視角分享洞見,為增強中國金融中心的全球競爭力提供理論支撐與智力支援,共同打造一場兼具深度與廣度的學術交流盛宴。

 

此次會議分上下午半場,上午場會議由寇宗來教授主持,下午場由江峰教授主持。

 

會議最後,魏尚進教授作總結致辭,他肯定了兩校合作在跨學科研究與政策智庫建設中的成果,並呼籲學界持續關注技術變革、氣候治理與全球經濟失衡等挑戰。此次會議共收錄13篇學術報告,為深化國際金融領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有關會議流程,請按此

 

薑緯:AI越牛,人越牛馬

姜緯教授認為,AI雖提升生產效率,但通過“個人生產力提升”和“監控預測效率增強”雙重機制,導致高AI接觸職業的勞動者工作時長顯著延長、休閒時間被動碎片化,且勞動者工作滿足度下降。勞動力市場和產品市場競爭度越高,AI相關行業勞動者越牛馬,需政策引導共用技術紅利。

Beatrice Weder di Mauro:氣候轉型與新興市場政策路徑

Beatrice Weder di Mauro教授認為,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為新興經濟體提供領導力機遇,需通過碳定價-貿易聯動機制和“自然股”創新推動氣候目標,中國清潔能源模式可借鑒,但需建立全球統一碳市場規則,關注政策外溢效應。

魏尚進:學區房溢價與性別比例失衡的關聯

魏尚進教授與其合作者認為,學區房的溢價代表了父母為孩子能上好的小學而願意支出的額外費用。他們用微觀房價資料測算,學區房溢價全國平均為房價的17%,換言之金額非常高。有意思的是,溢價大小在全國各地不一樣。魏教授與其合作者提出“競爭性人力資本投資”理論,認為年輕人性別失衡程度是決定學區房溢價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他們的實證也的確發現,在性別基本平衡的地區,溢價接近於零;而性別比例失衡特別嚴重的地區,溢價可高達30%。

林曙:中國企業稅收統一改革的地方勞動力市場效應

林曙教授的合作論文研究了中國企業稅收統一改革對地方勞動力市場影響。該文的實證分析發現這一改革導致外資企業分佈較多的中國地級市的平均工資下降。而且儘管外企相對於內企更多使用高技能工人,工資下降卻主要影響低技能工人,而非高技能工人。為了解釋實證發現,作者進一步構建了一個空間一般均衡模型。校準後的模型能夠再現實證分析的主要結果,同時也能夠研究企業稅收改革的一般均衡效應,並進行反事實分析以揭示其中的各種作用機制。

宋錚:財政錯配與低利率的長期影響

宋錚教授認為,日本長期低利率導致政府預算約束放鬆,公共投資效率下降,資源錯配加劇,利率衝擊可解釋過去十年財政錯配的主要部分。

蔣亮:預測回歸高階偏差研究:估計、推斷及收益可預測性

蔣亮教授及合作者發現標準預測回歸的誤差校正僅解決一階偏差,而高階偏差實踐中亦重要。故提出iBoot框架,結合間接與自助推斷,校正一階和高階偏差,為預測回歸的誤差校正和推斷提供新工具。實證將該框架應用於股息率等傳統預測指標,發現其預測效力被高估。

羅丹:貨幣政策下的銀行間資金再配置機制

羅丹教授認為,中國的主要數量型貨幣政策不完全根據銀行的資金需求來注入流動性,這使得銀行間的的資金再配置對於貨幣政策傳導和資源配置有重要影響。然而由於國有銀行對於借出資金的謹慎,國有銀行的資金不會充分地流向其他銀行和金融機構,所以國有銀行的資金稟賦決定了資金再配置的效率。他的文章發現,同業存單是資金再配置的主要管道;當國有銀行面對資金稟賦下降而選擇主動通過同業存單融資時,銀行系統的資金再配置變得更為充分,非國有銀行因此獲得更多資金。文章展現了在數量型貨幣政策下,銀行間市場摩擦能夠顯著影響銀行系統的資源配置。

王永欽:抵押能力與資產價格的因果關係

王永欽教授通過中國分級基金的獨特結構,在因果關係上,利用即時連續、外生的杠杆變化,識別了抵押品(杠杆)對資產價格的影響,為新的資產定價理論提供新的實證基礎。

黃吉:基於深度學習的概率方法求解高維受控變數經濟模型

黃吉教授認為,將基於深度學習的正倒向隨機微分方程與有限體積法結合,可解決高維受控變數經濟模型(如債務期限管理和利率期限結構模型)的求解難題,為金融機構資產配置提供新方法論,推動金融科技生態化發展。

馬暢:地方權力結構的經濟效應

馬暢教授認為,那些立法與行政權力相對集中的城市,雖然可能在平時面臨資源配置效率和債務風險的挑戰,但在應對經濟衝擊時展現出更高的決策效率。這種“集中治理”的效果具有雙重性質,因此需在權力結構與資源配置之間找到平衡。

焦陽:SWIFT制裁和西方主要銀行縮減在俄業務對俄貿易的影響

焦陽教授認為,SWIFT 制裁和西方主要銀行從俄羅斯市場撤出導致俄羅斯與西方國家和非西方國家的貿易額都有所減少,但與非西方國家的貿易比與西方國家的貿易所受影響要小。這一發現一方面來源於金融制裁和貿易制裁在俄與西方國家貿易中的相互增強作用,另一方面人民幣等貨幣替代美元作為支付貨幣成為俄與非西方國家貿易的重要緩衝,揭示了金融制裁的複雜傳導機制。

陳拓:中國出口補貼的全球福利影響

陳拓教授認為,構建兩國一般均衡模型顯示,中國部分產業的出口補貼可能通過資源錯配降低全球福利,三分之一行業的補貼或導致其他國家福利受損,需優化產業政策以平衡國內激勵與國際影響。